货币政策变动
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超过了预期。经济学家分析说,中国央行会因此采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中国经济增长,像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样采取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央行已经发现,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规避由英国脱欧、贸易紧张跟经济脆弱性带来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年初预计的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更是佐证了这一点。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潜在原因
尽管世界经济环境近年来发生了比较巨大的变化,但中国的出口数据并未受到太大的消极影响。2018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9.9%,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1.3%。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8年出口贡献率为-8.5%,略微高于2017年的-9%。因此,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外部因素。内需放缓才是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央行面临的两难困境
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近年中小企业的大面积死亡。中小型企业不仅面对着巨大的财政负担,还承受着工业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打压。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的将极大影响中小型企业的生死存亡。
另一方面,央行同时察觉在工业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物价指数并没有相应下降。反之,消费者物价指数在2018年上升了2.5%。央行担心,一旦采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产特别是居民房地产的价格与人们对其的投资将显著上涨。这也是央行一直以来希望避免的现象。因此,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一直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